黃金博物館
- 作者:時刻編輯
- 發佈時間:FEB 19, 2014

黃澄澄的黃金,自古以來一直是富貴的象徵,同時也是相當保值的貴重金屬。
過去也曾經盛產黃金的山中小鎮,在不再生產黃金後,所遺留下來的建筑有著什麼樣的風貌呢?
來到臺北東北邊的金瓜石,停好車,由昔日公車車站改建而成的游客中心沿著鋪滿紅色地磚的道路前進,沒走幾步就可以來到有著紅磚墻的四連棟。
日治時期作為職員宿舍的四連棟,是有著特殊構造的日式建筑。
四棟居住生活空間直接互相開放連在一起的日本宿舍,卻又有著各自獨立的大門與玄關。
一進入屋內,玄關上所懸掛的安全帽與燈具就散發著濃濃的礦工風情,一間間的房間則是重現了當年生活於此的礦工們的生活情境,而其中有許多物品更是與幼年時期鄉下老家有著似成相似的味道。
出了四連棟,順著動線登上階梯來到昔日作為食堂的環境館以簡易的方式介紹著金瓜石的產金的地質與生態,位在對面介紹著辦公用具的煉金樓則是過去的外賓旅館。
再順著階梯向上前進,沿路會經過不少未開放的日式宿舍,而樓梯盡頭則是有臺車的輕便鐵路。
順著鐵路繼續前行,隨著一旁沿路盛開的櫻花,不一會就可以來到山本五坑與黃金館。
跟著人群買票、排隊、領安全帽進入山本五坑,被廢棄不用的舊礦坑經過整修,配上語音導覽介紹著過去礦工如何在礦坑中采礦濤金。
而彎曲陰暗的坑道充滿了濕氣,三不五時甚至還有水珠滴落,看著模擬礦工工作的情形,不難想像當年礦工在坑道里過著多麼辛苦危險的生活。
出了坑道,來到一旁的黃金館,昔日作為辦公室的黃金館有著兩層樓的展區。
介紹著金瓜石黃金來由及文物的一樓,雖然沒有擺放大型的開采器具,但有著礦坑的微縮模型及各種采礦工具和各式文物與礦石的展示。
二樓則是介紹著黃金的功用及藝品,而在展區的尾端,有著黃金館的重頭戲,巨大的純金金塊。
重達220.3公斤的巨大金塊,換算成臺幣有著兩億七千多萬的價值,看似與碎紙機差不多大的金塊更是讓游客除了觸摸拍照留念外,也讓許多人想要把金塊臺起來試試。
想要了解昔日亞洲最大金礦產區過去的輝煌與現在的樣貌?來金瓜石黃金博物館走走,感受一下黃金小鎮的舊有風華吧!
相關資訊
交通方式:捷運版難縣至忠孝復興站,轉搭往金瓜石的基隆客運至金瓜石站下車
開放時間:周一~周五09:30am~17:00pm;周六、周日09:30am~18:00pm;每月第一個星期一休館(若逢國定假日照常開放)
票價:園區免費參觀,坑道體驗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