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生活|MATA家屋:帶靈魂回家,聽見部落的歌唱(上)

Joyce Joyce
發佈於 2017-08-02 | 更新於 2019-01-22 7.89k 0
Joyce Joyce
讚0
收藏
分享
Joyce悄悄話:

​口述:Sam,當過台北人,最長的則是二十四年的台中人,三十五歲那年回到台東太麻里金崙,找回自己部落的眼睛。

日本獨家豪華露營體驗,春日限定早鳥優惠!僅此一檔,最多一帳省 $4000!了解詳情:https://user208365.pse.is/web_gm

J:台東跟我想像的一樣也有點不一樣。

S:一樣的地方是太陽很熱嗎!(笑)

J:這裡……很乾淨,最直接的講法,就是沒有錢的味道。

「讓部落回家,是我們心的所在。」

我們唱歌,我們跳舞

打破所有飯店的經營模式,我們把整個部落生活帶進來。

在部落裡離不開歌、舞、酒、農,大家喜歡唱歌跳舞,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這些全都搬了進來。

外面的圍籬種著佛手瓜還有南瓜,廣場的小山丘現在種的是小米,之前是種紅藜,行道樹被尼伯特颱風吹倒後,乾脆改種茄子、番茄,回到部落自給自足的生活。

後面還有一大片辣椒園,整排的香蕉樹,除了結果可以吃,葉子就是我們的盤子。

小米、紅藜跟芋頭是我們重要的主食,但是只有小米在發酵之後,有好喝的酒精醞釀,讓我們毫不隱藏自己的快樂跟悲傷,週末晚上大家就用微醺跟部落交朋友。

馬蘭部落的族人,更會在廣場表演傳統舞蹈,曲目不是大家以為的那種慶典大歌,而是他們在務農的時候、哄小孩睡覺或是追求愛人所唱的歌,跳出部落最真實的樣子。

希望大家把音樂舞蹈倒進酒杯,心醉在杯杯金黃的小米稻浪,打開另一隻眼睛,聽見部落的歌唱。

我們可以回家了

我們的大家長孆婷姊,雖然是台東客家人,但她從小就跟原住民生活在一起,即使出社會工作,仍舊沒有離這些部落孩子太遠。

MATA家屋以前是台東縣原住民文化會館,當初它的定位是背包客棧,可能一個人五百元的旅店,多年下來都在燒錢,最後熄燈,只剩下一兩位養護人員。

當她知道原住民文化會館重新開放招標的時候,毫不猶豫的提出企劃,不是幫台東開一間很會賺錢的觀光飯店,而是陪孩子找到一條回家的路。

大部分的部落孩子,必須離家到大城市找工作,她想讓這裡的孩子知道台東正在起飛,我們是不是可以回來了。

蓋一間自己的房子

這裡的員工百分之百是台東人,百分之九十是來自部落的原住民小孩,我剛開始帶領這群孩子的時候,其實就是陪伴,讓這些孩子相信自己可以站起來,撐下去。

有次大貨車載來兩層樓高、樹圍簡直是神木級的木頭,當大家都在想說這要幹嘛的時候,孆婷姊竟然氣定神閒的說:「把它切成片,我們要做桌子。」

餐廳的長桌、盤子都是我們自己切、自己磨,房間裡的毛線燈也是自己纏的,吧檯的石頭磚、酒窖都是我們一塊一塊砌上去的,茅草屋的芒草也是曬了一個禮拜,確定乾了就自己搭。

大家做得累個半死,不懂她到底為什麼要我們做這些事情,直到最後看到成果才知道,原來我們在蓋自己的房子。

拼板舟,讓家完整了

台東以魯凱、布農、卑南、阿美、排灣跟達悟為六大族群,當中達悟族最特別,腳步一直留在蘭嶼。

大廳的拼板舟,也是孆婷姊有天集合大家,到鐵花村的倉庫,一個多小時的路程,二十幾個孩子一步一步的推回來MATA。

當時獨自留守的INA,紅著眼眶,歡迎孩子們回家,這很像部落裡,年輕人都出外打拼,INA最期待的就是看見孩子們平安回家,團圓往往是最奢侈的願望。

這艘曾是用來捕魚、守護家庭的拼板舟,是生命的溫度跟延續,所以當船進來的時候,我們感覺「完整」了。

MATA家屋就這樣誕生了。

在台灣這麼多不同的原住民族群裡,有個共通字就是「MATA」,意思或發音都不會差太遠,代表著眼睛。

飯店接待來自世界各地的旅人,他們用自己國家的眼睛、文化來看我們的原民文化,而我們的孩子也在用部落的眼睛去看世界,這是一種交流,我們用眼神互相認識對方。

歡迎你回家

在都市的商業環境裡,人們被訓練要很能抗壓,只有競爭、吃苦才能出頭,但原住民的個性裡,總有個很清楚的情緒,誠實表達內心的感受。

你誇讚早餐的麵包好吃,負責做麵包的孩子可能會搔搔頭害羞的說:「沒有啦,應該的。」其他孩子可能會大聲喊你注意桌角,不要撞到了小心燙到,沒有那種親切得可怕的客套。

因為這裡不是飯店,是我們的家。

「雖然櫃檯的小朋友,只有簡單說明入住事項,卻注意到我是走路來到MATA,要我趕快上樓休息,等我快到電梯口的時候,還急忙問我這麼晚了,晚餐吃了嗎?那時真的感覺好溫暖。」

希望你在異鄉這天,有了回「家」的感覺。

同場加映:台東.生活|MATA家屋:將台東山海的風土作物收藏於餐桌(下)

景點資訊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