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一方人:台東「電光部落」大地慶典,讓整個部落穩穩的好,慢慢的活

台東製造 台東製造
發佈於 2018-10-03 | 更新於 2019-01-22 3.56k 0
台東製造 台東製造
讚0
收藏
分享

日本獨家豪華露營體驗,春日限定早鳥優惠!僅此一檔,最多一帳省 $4000!了解詳情:https://user208365.pse.is/web_gm

台東電光部落,像極了稻作的天之驕子,擁有富含養分、微量元素與礦物質的火山土層,保肥力好、水質也好,搭配上縱谷裡恰好的日照,讓陽光、土壤、水融合出最適合稻米生長的環境,美味的電光米就是如此而來。

台 9 線是台東必訪的縱谷線,坐落於關山與鹿野之間的「電光」,有著一股不造作、不迎合的態度,小而美的純樸自然,深深吸引著嚮往鄉村生活的人們。

電光部落,阿美文化的傳遞

部落裡,七成以上的居民皆是阿美族人,黃瀚告訴我們,早在 1870 年,族人便從屏東遷移至此,之後就算歷經與卑南族的衝突、漢人到來、日治時代、國民政府來台的大時代擾動,族人還是一直在此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依循著老人家代代相傳的教導,學習與土地共生。

一趟社區導覽,用 2~3 小時跟著在地人的腳步走逛部落,從故事、體驗、飲食深入電光文化,有趣極了。

你們知道過去老人家是如何抵抗清兵火砲攻擊的嗎?

從前的部落,全仰賴著對在地生態知識以及地理環境的理解進行防禦。雖然沒有貴重的槍砲武器,族人依然能利用智慧發明出「部落竹砲」。

老人家發現將電土(碳化鈣)加水後會產生易燃氣體乙炔,點火燃燒引爆便會發出巨大的爆炸聲響,如此一來,讓清兵誤以為部落也有火炮,而以砲擊對轟;待清兵彈藥用盡後,族人便手持山刀以近身戰擊退清兵,進而獲得勝利。

時至今日,竹砲變成體驗內容的一部分,當導覽員點燃火把、發出響亮的「砰」一聲的那一刻,氣勢果然驚人!震撼的聲光效果,成了遊客必來的體驗項目。

「天主堂也辦豐年祭?」

早年為了傳教,教會翻山過海來到部落,學習族語並融入在地,協助部落發展的同時也真正成為部落的一部分。

黃瀚說每年七月份,在正式的豐年祭前,教會都會幫教友舉辦一場豐年祭,一種從古至今的在地認同與尊重,才能真正深植人心。

電光部落的八月豐年祭

每年八月份,電光部落的豐年祭會選在 8/8 前後舉辦,在以農為主的地方,就得配合居民們農作時間,等到第二期稻田全部插秧完後,旅居外地的族人親友們都會回到電光,一同歡慶。

部落裡的豐年祭,族人循著傳統儀式進行,男子依照各自的階級參與學習,每個歌舞、每次互動其實都有著傳統的部落社會觀,在部落裡,所有人都是親近的。

台東在地的風味料理

甜橙皮沾上鹽醃過的豬肉塊,以箭竹串起就直接放在火堆上烘烤;以月桃葉包裹電光米、silaw(傳統生豬肉)、在地梅子、以及各式家常小菜,成了相當美味的電光米飯包。 

吃完後,社區再捧出杵臼,吆喝著大夥兒一起搗麻糬,香氣十足的電光米在眾人的出力下,變成 Q 彈的白胖麻糬,沾裹花生粉就是一道美味的甜點。這些簡單卻驚喜的好滋味,都來自電光的土地。

來一杯電光手沖咖啡

旅程的最後,黃瀚手沖了一杯在地咖啡豆,做為完美的結尾。

電光部落早在日治時期前,就存在了旱稻的農耕記憶;隨著日人引進日本米種改良出了蓬萊米之水稻品種,自此之後,部落更就成了以稻為主的農作區,而梅子、水梨、咖啡同樣也是目前部落裡相當重要的經濟作物,隨著不同時序,生產著各種香甜滋味。

大正、昭和年間,日人在台各地成立咖啡產業株式會社,東部尤以「東台灣珈琲產業株式會社」(後來聞名日本當地的「木村珈琲 Key coffee」)最為大宗。電光更是當時該株式會社其中之一的咖啡莊園,自此開始了「電光咖啡」的發展,卻也跟著二次大戰結束了。直至近年來,國人逐漸重視精品咖啡,電光咖啡也跟著這波精品咖啡的潮流再度興盛起來。

在黃瀚的細心萃取下,長輩們辛苦種出的電光咖啡又更香了,原來一杯咖啡象徵的不只是一個經濟產業,也是一種如家人般的相互支持,這就是部落。

路邊的阿公有機田

回程時,黃瀚特別帶我們來到阿公的田,放眼望去,一整片的稻作裡,真正的有機田只有眼前的一小塊。

一畢業就回鄉從事有機耕作的黃瀚,一直以來都努力在部落裡推動有機概念,而這一小塊田其實就是全台有機田的縮影,當四週圍都是慣行農法時,如何影響周邊田地盡量友善農作,與慣行農友彼此互相學習、互相幫助,才有辦法真正降低鄰田汙染的可能。

推動有機,得說服農人辛苦一點拔草、利用有機資材管理田地,保留一些草,以復育蟲害的天敵,還給生態平衡該有的空間,才能讓土地回歸最乾淨、最原始的狀態,也才能真正以自然的方式生養作物。

其實整趟部落導覽,不只享受體驗,還融入了一大部分是從生活談反思,食物、人、自然、生活環境,彼此環環相扣;由在地人帶領,是為了避免外來遊客一不小心影響了當地原本的生活品質,而社區一直關心的是如何讓外界知道在地美好的同時,還能維持住原本的生活品質。

回到日出禾作

「日出禾作」,是黃瀚回到部落後發起的自有品牌。

「日出」是電光的舊地名,而「禾作」則是希望集結理念相同的農友,互相幫忙,一起努力耕耘在地,一同讓整個社區共榮共好。

延伸閱讀:台東小農「日出禾作」:吃一口會電人的電光米,環境與人共好

包裝設計上,夫妻倆把對農田的期望放進「日出禾作」裡,每一包送達客人手上的米,都訴說著生態、稻田、農人都是同樣重要的存在。 

緩慢烘乾的日曬米,透過日照慢慢將稻米的美味鎖在米粒裡;而對阿美族而言,婚喪喜慶都會出現的重要糯米,更是過往每家每戶都會留地自種的記憶。對兩人來說,無論是為了保留過往農耕記憶的日曬米,或是重新種回阿美族文化裡相當重要的圓糯米,都是年輕一代在面對保留部落美好精神的態度。

「我們也不希望因為觀光的緣故影響了大家原本的生活。努力結合友善環境、部落生活、共好理念,居民們彼此建立關係,形成堅強而穩固的合作網,相互關心,就像部落的傳統精神一樣,穩穩地細水長流,形成分享的善循環。」

「讓大家都知道社區的好,很重要。」

本文同步上傳至台東製造

景點資訊

  • 景點名稱:台東關山鎮電光社區
  • 地址:臺東縣關山鎮電光里中興85號
  • 電話:089-951472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