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高雄市立圖書總館 - 像打開禮物盒般的讚嘆連連

Billboard image.
秘樂輪播一
秘樂輪播二

走進圖書館裡,站在浩瀚書海前,看著前人藉由文字記錄下來的智慧結晶,滄海一粟的渺小感總會特別明顯。

最快取得資訊的方式,現在只要搜尋網路上的GOOGLE就可以輕鬆獲得。但紙張的觸感、書本的重量,卻永遠是電腦無法取代的實體經驗。書本不會過時,但是要如何讓它們能夠更親近我們的生活,比電腦手機等電子產品更有魅力地奪取我們的目光?

來看看2015年1月1日正式營運的高雄市立圖書總館(以下稱「新總圖」),有怎樣的理念與巧思,讓它可以成為2015票選必去圖書館第一名,也是高雄市民愛不釋手的禮物盒。

只要你願意,誰都可以擁有的「冠名權」

高雄市政府斥資19億元蓋了新總圖,中央單位並沒補助一分一毫。硬體蓋完了,但經費也用完了,所有購書的相關經費,都來自高雄市民。

所以在新總圖裡面的書,會發現有些書的書背最上面,貼有紅色「冠名權」三個字。再翻開書本前後頁,會有一張小卡,上面寫著某個人的名字,與一段話。這不是某個人的惡趣味,也不是佔地盤般的宣示主權這是我的書,而是代表:「讓我們一起看書。」

選擇金額,選擇要不要指定書籍,你就可以獲得冠名權。在那本書裡面,會有你的名字與留言,以茲紀念。你可以說這是一種行銷的手段,也可以說是一種募款方式。但在原本捐書的思維上,多賦予了點意義。讓贊助經費買書的人,擁有參與感;讓看書的人,能惜福的知道這本書得來不易。

噢對了!還有,每一層樓其實都有自己的名字。

三樓是大廳、四樓叫「英士館」、五樓叫「王禮館」、七樓叫「光陽館」,這些都是企業贊助蓋的樓層,所以他們能決定那層樓取什麼名字。圖書館是政府代管、全民擁有,但有時候會感覺使用的機會不多,跟我們很有距離。離開了學生身份,一年踏進去的次數都不知道有沒有超過一隻手來計算。使用這樣的冠名權機制與企業贊助,除了侷限於本身經費狀況外,更彰顯全民參與的過程,讓我們與新總圖的關係,更近了一點。

B1還有六樓還沒有人贊助,先搶先贏呀!

是圖書館,也會是美術館與博物館

我們在書上閱讀歷史,但關於「這本書」的歷史,好像沒有太大興趣。

新總圖四到七樓,在層層疊疊的書櫃上,會不時出現一些玻璃櫥窗,玻璃櫥窗的名字叫:「關鍵出版櫥窗」。初版絕版或不再版的書、收藏與學者圖書、各式借展與捐贈的珍貴書籍,都有機會出現在櫥窗裡,將近六百多本散落在新總圖裡,等待你來一場「Window Reading」。

四樓有個公共藝術空間,是用已經報廢的書籍與文本進行藝術創作。不論是地面上的書磚,或是書雕出兩位東西方代表的身影,都是過去實際被人翻閱過的書本所構成。

東方代表是「達摩」,選擇以面壁的方式,來展現東方社會強調的內化自省;西方代表是「達文西」,傳達是面對人權,在自我背後廣泛的吸收知識外,也要向全世界傳遞。對於「讀書」這件事,恰好傳遞了東西方的文化差異。

五樓的多元文化資料區,有來自世界各地不同國家的原文書籍。

多元文化下,臺灣有身為海島的優勢,但卻少了點敏感度。英文是我們最常見的外語,對於其他文字或語言的包容度,就沒有想像中的高。可以看見不同國家的文字與語言,出現在臺灣圖書館內,並且有特定區域的設計,高雄市立圖書總館還是第一間。

六樓的中央中庭區,有座空中庭園,裡面種植了八顆竹柏樹,中間的天井裝置玻璃帷幕,讓自然光源也可以直通三到五樓。圖書館裡面有種樹,蠻正常的。但不是從一樓長上來的樹,而是從六樓開始種,這就有點瘋狂而不是很正常了!

人、書本、圖書館

新總圖的整體設計,高達一千六百個開放座位,與各樓層的設計理念,無非不是想擺脫以往圖書館給人死氣沈沈的感覺。接著再去思考,跳脫圖書館的傳統思維,圖書館除了本身是圖書館,何不妨試著加入一點美術館與博物館的概念在裡面?每個人看這座新的圖書館,都是以不同角度的面貌來觀察。

有些人從建築工法罕見來切入;
有些人從整體設計美學來賞評;
有些人從實際實用價值來使用。

不管怎樣都好,至少它能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提醒我們並去重新省視,我們與圖書館的關係。

「噓!安靜一點,這裡是圖書館。」

一點喧鬧吵雜都禁不起,喝飲料吃東西就別想了,水是最低限度地開放,圖書館是一個擁有高度規範的場域。

但當我走進高雄市立圖書總館,才發現圖書館可以如此不一樣。

就像打開禮物盒一樣,驚喜不斷。

-------

就在不遠處,有個新景點絕對不容錯過!
MLD 台鋁生活商場 - 屬於高雄的新生活提案

文中提及景點資訊

高雄市立圖書總館

高雄市立圖書總館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