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台中花博|外埔園區:讚嘆農民,認識台灣引以為傲的科技農業
- 作者:Tzu
- 發佈時間:JAN 6, 2019

上篇文章替大家介紹了台中花博后里園區,滿滿滿的內容已是精挑細選,
當然也幫大家過濾了一堆奇葩神奇的景點(?),不知還合不合各位客倌的口味呢?
想知道有哪些后里園區的精選看點,請看這:
雖然大家都說后里園區是這次台中花博的重點,不過接下來介紹的外埔園區,論場館內容也完全不輸給后里區的發現館。
究竟這場親生骨肉間的較量(?),會是后里園區一馬當先,還是外埔園區的後來居上,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要如何避開人潮,請看這篇讓我快吐血的交通攻略:
台中花博三大園區與車站的距離示意圖(圖片來自台中花博官網)
目錄:
>> 外埔園區
- 大展館:樂農館
- 步道:漫步水中
- 裝置藝術:竹穹惜水
- 吃飯ㄟ所在:食在滿竹歇腳亭
- 裝置藝術:臺灣民俗植物百寶箱
台中花博外埔園區的亮點介紹
>> 開園時間:
9:00 ~ 19:00(入園至 18:00)
--------------------------------------------------------
推薦指數:★★★★☆
建議停留時間:3 小時
建議抵達時間:15:00,留到 17:00 看日落
注意事項:外埔園區無太多遮蔽物,風也超大,建議攜帶薄外套及陽傘
台中花博外埔園區門口
台中花博外埔園區主要以展現智慧農業為主,從大型展館--樂農館介紹各式農業技術,稻米、咖啡、香菇...... 等種植,一直到智農館以強調自然與經濟的共存。未來待花博結束之後,會規畫舉辦 2020 世界蘭花會議,建立花卉拍賣市場國際聯盟交易平台,並轉型為國際農創園區。
# 大展館:樂農館
看點:台灣智慧農業科技的寶藏,精華都在這裡
樂農館大門
樂農館是外埔園區中,我最推薦的場館。
以「一方地,千畝田,以農為樂」為策展理念,談論土地、作物以及農人的故事。展覽中你可以看到以「稻米、水果、蕈菇、茶葉」 4 種在台灣的重要作物的介紹,進一步探討台灣農業推至國際化的發展,發掘農人們「以農為樂」的驕傲。
迎面而來的是各式農作物的特寫照
地板不是磁磚,而是貨真價實的土地
好食通信站是以米、咖啡、醬油為主題的一區小展覽
整座展館可以聞到土地以及草的香氣
介紹屬於各個節氣的農作物
樂農館的工作人員會時不時進展館中照料作物
可以看到蕈類的長大過程
透過AR技術觀看蕈類是如何生長出來的
講座區,一旁的說明板告訴我們有關臺灣香菇的種植以及出口的過程
聞聞看臺灣菇與中國菇的味道,差很大
從二樓眺望整個展區
# 步道:漫步水中
看點:體驗摩西分海的樂趣,看得到生態池內部的景色
漫步水中步道
樂農館旁的分水步道,將生態池剖開一半,讓你從上中下的視野觀察水生植物。
#裝置藝術:竹穹惜水
看點:竹編的球體外型,夜晚點燈美到不行
看似只是個竹編外型的藝術作品,內藏的可是汙水處理設備啊!
厲害的是,將汙水淨化之外,也會再循環利用於園區的沖廁與澆灌,加上周邊的植物栽種,展現了汙水處理以及農民耕作的智慧,感恩農民,讚嘆科技 ~
竹穹惜水
內部是汙水處理設備
傍晚點燈,像一顆星球
# 吃飯ㄟ所在:食在滿竹歇腳亭
看點:像是竹筷子搭建起來的造型,用餐聊天舒服滿分
由台灣建築獎首獎的建築師--甘銘源設計,200 坪竹棚利用竹子、竹材街頭設計組成一個公民眾用餐的環保空間。
看似竹筷搭建的食在滿竹歇腳亭
一旁也有貨櫃市集可以買午飯吃,一個主餐的平均價位約在 150 以下
90 元的花博來虎便當的菜色,每日會做更換
# 裝置藝術:臺灣民俗植物百寶箱
看點:由上往下,台灣的形狀映入你眼前
空拍俯視影片在這:
看到最後才告訴你,其實還有一匹不容錯過的黑馬: